目前分類:肝臟保健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30718    病理研究-治肝病新突破 PEDF減緩肝硬化 (中時電子報2013/07/18)
20130131    
B肝婦產新生兒注射疫苗 不一定終身免疫 (2013/01/30)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國內肝病研究又有新突破!馬階醫院研究團隊領先全球,在動物實驗發現「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可有效減少肝纖維化、減緩肝硬化,還可刺激肝臟幹細胞增殖、協助肝臟細胞修復。

目前研究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病理學雜誌》,並獲美國專利;未來可望開發成新藥或發展自體肝臟幹細胞移植,嘉惠更多肝病病人。

馬偕醫院副院長施壽全表示,肝病是台灣國病,若肝臟細胞長期發炎,將活化肝臟星狀細胞,造成肝纖維化、硬化、肝衰竭,只剩換肝一途,醫界現多朝自體肝臟幹細胞移植努力,但增殖能力不足是當前的挑戰。

研究團隊成員、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曹友平表示,PEDF是種蛋白質,團隊研究發現,PEDF44型短胜肽不僅可促進自體肝臟細胞體外擴增,還可刺激體內肝臟細胞增殖,協助細胞修復。

施壽全說,PEDF44型盼能進一步透過體外增殖為人工肝臟,供肝移植使用。另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也發現,PEDF34型短胜肽可成功抑制肝臟星狀細胞活化,減少肝纖維化、減緩肝硬化。

施壽全說,PEDF短胜肽有望發展成新藥,成為抗肝炎病毒藥物的輔助藥物,並可望為脂肪肝、酒精性或藥物性肝病治療帶來新契機。

B、C肝雙重感染痊癒有望!國內大型臨床試驗發現,B、C肝雙重感染者透2種抗病毒藥物雞尾酒治療,C肝治癒率可高達7、8成,甚至部分患者的B肝也可望根治。

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台灣B肝策進會推行「積極治療211」,即2種抗病毒藥物雞尾酒治療,完成1個療程,治療結束後每年至少追蹤1次,投藥6個月至1年即可獲得改善,甚至完全康復。

資料來源:奇摩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E7%97%85%E7%90%86%E7%A0%94%E7%A9%B6-%E6%B2%BB%E8%82%9D%E7%97%85%E6%96%B0%E7%AA%81%E7%A0%B4-pedf%E6%B8%9B%E7%B7%A9%E8%82%9D%E7%A1%AC%E5%8C%96-213000187.html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B肝高風險青少年 應補打3劑疫苗

2013-01-30 14:39:42 徐詠絮

 嬰兒期打了B型肝炎疫苗,長大後有需要再補打嗎?根據馬偕醫學院教授的研究發現,如果媽媽是B肝帶原者,生下來的孩子即使嬰幼兒曾打過疫苗,有六分之一在青少年時期,免疫記憶已經喪失,建議這些高風險青少年,可考慮追加三劑B肝疫苗。

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王豊裕研究團隊,經過10年追蹤研究發現,如果媽媽是(E抗原(HBeAg)陽性或表面抗原(HBsAg)濃度高)B肝帶原者,新生兒出生當天沒有接種B肝免疫球蛋白,高中時期成為B肝帶原者累積風險達29%,如果出生當天有打免疫球蛋白,風險下降成為19%,研究團隊還針對2千名B肝帶原者媽媽生出的孩子進行追蹤,即使嬰幼兒期已打過疫苗,這些孩子有六分一在青少年時期,免疫記憶已經喪失,王豊裕教授說,建議這些高風險青少年,應追加三劑B肝疫苗。

王豊裕教授建議,如果媽媽是B肝帶原者,小孩出生當天應該接種免疫球蛋白及第一劑的B肝疫苗,如果出生當天沒有接種免疫球蛋白及第一劑的B肝疫苗,長大後應該做B肝病毒標記檢測,如果檢測出來是B肝帶原者,要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如果不是帶原者,但檢測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都是陰性,可追加接種三劑B肝疫苗,以提高保護力,也建議政府,應將免疫球蛋白的施打對象,擴大到「表面抗原陽性」的孕婦所生產的嬰兒。

圖為: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王豊裕說明研究成果。

資料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http://www.ner.gov.tw/index.php?act=culnews&code=view&ids=145636

 


B肝婦產新生兒 疫苗後終身免疫?

優活健康網  uho新聞部   2013.01.30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

嬰兒期打過B型肝炎疫苗,是不是可以終身免疫,跟B肝說拜拜?國內一項研究發現,若產婦為B型肝炎e抗原陽性或表面抗原高濃度者,其新生兒則為「B型肝炎帶原高危險族群」,應於出生24小時內施打B肝免疫球蛋白。不過,即使分娩的寶寶掌握施打時間,還是可能失去免疫記憶,而使B型肝炎病毒再度活化而成為B肝帶原者。

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王豊裕表示,經過長達10年8900人參與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在全面性嬰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下,親生母親為B型肝炎e抗原陽性或表面抗原高濃度,其子女之表面抗原陽性率達15%,是一般陽性率的12.5倍。

這類型孕婦分娩出的新生兒,若未能在出生24小時內即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則表面抗原陽性率將飆升至19%;而產婦為e抗原陽性者,則新生兒的表面抗原陽性率更高達29%。

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施壽全表示,自民國75年起政府推廣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免疫球蛋白及疫苗以來,新生兒因垂直感染成為B肝帶原者的比例已由90%大幅降為10%。而這十分之一無法獲得保護者,推斷可能是母親病毒量較高所致;此外,若母親為e抗原陰性者,其子女因而未於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也可能發展成B肝帶原者,則推論為母親表面抗原濃度較高之關係。

臨床亦發現,B肝表面抗原濃度高,將來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比例相對偏高,而這些人在治療時,也會比原本濃度低者的治療癒後效果較差。

由於過去對B肝帶原者多採取抽血檢查,了解表面抗原是否為陽性,研究團隊建議,未來亦應重視表面抗原濃度,增加因應措施以期進一步降低高危險族群帶原率。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4042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