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管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30130    預防心血管疾病 從生活習慣做起! (優活健康網2013/01/28)
20121008    活化PPAR降三高    (台灣新生報2012/09/19) 
20120924    再生不良性貧血 (台灣癌症防治網2012/09/24)
20120919    小中風  恐致失能  (台灣新生報2012/09/19)
20120712    丹蔘(Savia miltiorrhiza)與冠心病的治療  (張春梅老師/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20120702    心肌梗塞緊急自救   (台灣新生報2012/0702)
20111208    溫差大    防心血管疾病發作    (中時電子報2011/12/08)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冬天天氣不穩定,寒流、冷氣團時常報到,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方面等問題,而這類症狀,不發作沒事,一發作起來可是很危險,嚴重甚至會要人命!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醫師張忠毅表示,造成心臟生病的原因有很多,可別以為平常身體好好的,沒什麼大礙,就以為不會突然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提醒民眾,平時要注意自身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健康檢查,才是預防的好方法。

一般來說,心血管疾病會有幾種狀況產生,最常聽到的就是冠動脈阻塞造成的心肌梗塞,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胸痛、發汗、暈眩、嘔吐,若是覺得心絞痛,全身有痠痛症狀,嚴重也會導致心肌梗塞;再來,大血管動脈瘤破裂也是狀況之一,張忠毅說,沒病也要開刀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動脈瘤超過5公分、胸主動脈超過6公分時,若是不動刀,破裂的機率為25%,會造成死亡風險,而另一種為暫頸動脈,就是頸部的地方會摸到顆粒狀的東西,這會使頸部產生暫時缺血,有時候手會一下可以動一下又不能動,若出現這種情況也要開刀;血管阻塞會導致肢體痠痛、腫脹、跛足,嚴重可能要截肢,而這種狀況通常都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最後就是腦部產生的中風,這時候全身上下可能都會出現問題,因為腦部的代謝只用血糖,所以血糖一低就易造成腦受傷。

張忠毅進一步指出,哪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其實很多原因都藏在我們的生活習慣裡。其中第一名影響之最為抽菸,菸對人體心臟的危害很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就有五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吸菸所導致,因此,張忠毅就說了,戒菸是第一步驟且非常重要。接著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還有肥胖等因素,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對身體都是很不健康的,但真的可以把握健康原則,做到的少之又少。

由於食物太精緻、飲食習慣西化,大腸癌在國人死亡率中已排行第一名,台灣洗腎人口,更是居世界之冠。甜食、炸物等食物雖然美味,但可能是讓你致命的關鍵,很多人的肥胖症狀,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且可別以為外表看起來不胖,身體就沒問題,平常的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張忠毅提醒民眾,肝臟、蛋黃、烏魚子、蟹卵等,這些都會使膽固醇過高,一般來說,每週不宜食用超過2-3個蛋黃,另外,甜食吃太多會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是一種存在血液中的脂質,會增加出現心臟疾病的風險,建議可多吃秋刀魚、鮭魚、白鯧魚等來增加ω-3脂肪酸。還有痛風也是越來越年紀大的人有的困擾,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控制體重、多喝水,且蛋白質不能吃太多,會使造成痛風主因的普林含量太多,像黃豆就是很好的食物,但種子類的食品就別常碰,如黃豆芽、綠豆芽等,若是食欲不佳可適當補充含糖液體,避免身體組織分解而痛風。

張忠毅特別提到了停經婦女,因為沒有荷爾蒙的保護作用,雌激素分泌減少,進而對心臟血管產生較大的威脅性,醫生就建議,多吃黃豆補充大豆異黃酮,每日食用1-2杯250ml的豆漿或是25g的黃豆,都是很好的選擇,若是補充荷爾蒙,小心罹患乳癌機率也會上升。張忠毅再次強調,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時候,時間是最主要關鍵,有時候如果來得及,可能還可以救回一命,但是總不能每次都跟時間下賭注,所以有個健康的身體才不會治標不治本,控制好飲食、規律運動、減重,再來吃藥物食品,才能大大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3933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榮總血液腫瘤科 王玉祥主任
 
貧血一般指紅血球血色素不足,最常見的有缺鐵性貧血及海洋性貧血。而「再生不良性貧血」則是一種骨髓衰竭疾病,不單有貧血,還有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不足的現象,因此病患除了有貧血症狀外,更易有感染及出血現象。通常貧血不足以致命,但白血球及血小板低下則可導致病患因敗血症及嚴重出血而死亡,故再生不良性貧血之預後異於一般貧血,診斷後必須接受積極治療。而一般民眾往往會將「再生不良性貧血」與「嚴重貧血」及「惡性貧血」混為一談。因腸胃道吸收維他命B12不足而引起的貧血稱作「惡性貧血」,故「惡性貧血」是一專有名稱,並非泛指嚴重的貧血或治療不易的貧血,此類患者雖同樣有白血球、血小板不足的現象,但卻不會如「再生不良性貧血」一般有敗血症及嚴重出血等併發症,預後與再生不良性貧血截然不同,醫生只須補足體內缺乏的維生素B12,病患即可全康復,無生命危險。「嚴重貧血」指病患每100CC血液之血色素少於八公克稱之,並非一特定疾病,許多病因均可以導致嚴重貧血,其臨床預後端視引起貧血原因而定,例如血癌導致的嚴重貧血比子宮肌瘤所引起的嚴重貧血難以處理,治療後果亦大不相同。

再生不良性貧血源於骨髓內造血母細胞異常,無法正常增殖並出現細胞生命週期縮短,使骨髓無法生成足量的成熟血液細胞,因此形成骨髓衰竭症侯群,出現嚴重感染及出血併發症可導致病患死亡。導致骨髓幹細胞衰竭的原因不明,可因病毒感染,化學藥物毒性或免疫機能失衡所致。臨床依骨髓造血功能衰退程度可分為「非常嚴重」 、「嚴重」及「非嚴重」三類。「非常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患若未能及時施予妥善治療,只有五分之一患者可存活五年。原先「非嚴重」的病患在治療過程中亦可惡化轉變為「嚴重型」,故我國健保制度將再生不良性貧血列為重大傷病類,病患往往須接受長期治療,並有生命危險。

再生不良性貧血國內發病率頗高,在歐美地區患病率約為每百萬人口二至三人,東北亞的日本與韓國略高於歐美,約為其1。5倍,而台灣地區之盛行率更是東北亞的三倍,導因於我國急性肝炎盛行,四分之一的再生不良性貧血孩童病例與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有關,遠高於歐美地區,其次乃因國內普遍使用抗生素氯黴素之故,統計資料顯示氯黴素每使用40,000人次約可導致一例再生不良性貧血。

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治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持性治療,病患接受適當的輸血及抗生素治療,以減少臨床感染及出血之症狀。由於輸血會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反應,長久的輸血會使日後的骨髓移植發生排斥等併發症,故這類病患輸血時須使用可移除白血球的特殊輸血過濾器,輸血頻率亦不宜過高。另一種是矯正骨髓幹細胞衰竭的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及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免疫球蛋白,環孢靈,類固醇及高劑量化學治療)為目前可有效控制再生不良性貧血的主要療法。由於並非所有病例皆有效,且費用高昂及副作用多,臨床上多積極尋找兩種可矯正骨髓幹細胞衰竭治療的主要適應症,以期作最有效的治療。

目前的治療方針是年齡四十歲以下的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若有適當血緣捐髓來源,應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後三年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但年齡超過四十歲以上的嚴重患者,或無法尋得血緣捐髓者,或屬非嚴重病例,則適用免疫球蛋白及環孢靈聯合免疫抑制療法。近年更發現高劑量化學治療可改善免疫抑制藥物療法的療效,使無法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同樣預後良好。無法進行血緣捐髓移植的年輕患者若經八個月的免疫抑制療法但療效仍不佳者,可考慮施行非血緣骨髓移植,但副作用極大,預後遠遠不及血緣移植,雖然研究顯示適當調整移植的前置療法可減少非血緣骨髓移植所引起的急性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的發生率,降低併發症及死亡率。另長期追蹤資料顯示長期存活的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分別有百分之十及百分之五病患會發生所謂骨髓化生不良症及白血症,則是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移植後的長期隱憂。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防治網http://cisc.twbbs.org/lib/addon.php?act=post&id=1219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2/09/19
 

三 高問題衍生代謝症候群,調查發現,約有二十%的成年人有代謝症候群,國家衛生研究院所長蘇益仁昨(十八)日表示,研究發現,天然素材中含有可活化人體 「PPAR因子」之天然活性劑,「PPAR因子」為細胞中脂質與糖類代謝、發炎、癌症之主要調控分子,故活化PPAR因子在平衡血脂、血糖及調控發炎、癌 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根據國健局一百年統計報告指出,平均每十三分五十八秒有一人死於代謝症候群衍生相關疾病。國人十大死因中約有五項與代謝症候群相關,在去年導致近五萬人死亡。

忽略三高問題,嚴重者更將誘發癌症,如高血脂將導致脂肪肝,罹患肝癌的機率將高出二點五至三倍,而肝癌更是僅次於肺癌,位居死亡人數第二高之癌症,國人不 可不慎防,應及早正視三高問題。建議國人可藉由飲食攝取含天然PPAR活性劑高的食材,進而活化PPAR因子。此外,運動能促進肌肉分泌肌動激素,也可活 化PPAR因子,啟動細胞中脂質與糖類代謝,進而平衡人體血糖及血脂,PPAR活化的發現提供了二十一世紀國人飲食與運動有益健康的根據。

國衛院最新PPAR相關研究中,自超過數百種天然食材,以冷光篩檢方式找出苦瓜、綠藻、紅麴、大豆蛋白及甘草萃取物,為最能有效活化體內PPAR因子之元素。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創會董事長蔡敬民表示,遠離代謝症候群從「在意」三高問題開始。蔡敬民教授更提醒國人,要避免三高骨牌效應成為推倒健康的危險因子,建 議四十至六十四歲民眾可多利用三年一次之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早關心自身三高指數,並確實實踐低糖、低油、低鹽之飲食建議。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165639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新生報

不要輕忽小中風,小中風也可能造成失能。「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加拿大最新研究指出,小中風患者一旦沒有接受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往後很可能失能。研究發現,小中風發作後,約有百分之十五的患者在九十天內失去行動能力。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出版的「中風」醫學期刊。研究首席作者為加拿大山麓醫院的希拉‧考特斯博士,她表示,小中風患者無論症狀多輕微,最好都能盡早接受診斷,並接受溶栓治療,以降低往後失能風險。

溶栓治療通常用來溶解致命血栓,幫助恢復大腦血流。一般短暫性腦缺血患者、輕度中風患者多半不會使用這種治療方式,因為醫療人員大多患者病情輕微,不需要採取溶栓治療。

研究人員追蹤四百九十九名小中風患者,結果發現,百分之十五的患者在小中風發作後九十天內出現輕度失能。

電腦斷層掃描結果顯示,有些小中風患者大腦血管較為狹窄,也有患者症狀逐步惡化。這些患者有超過兩倍機率可能在九十天內產生失能障礙。考特斯表示,這類患者烤能要考慮接受溶栓治療。

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發生小中風,失能風險更會攀升。考特斯說,發生小中風之後,患者大腦面臨缺氧危機,便可能引起嚴重後果,往後很容易就中風發作。小中風患者接受掃瞄檢查時,若發現大腦血管較狹窄,就得對失能風險保持警覺。


資料來源:msn新聞  http://news.msn.com.tw/news2829207.aspx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丹參(Savia miltiorrhiza)一般稱為』丹蔘』,是唇形科鼠尾草屬的植物,其根可做為中藥。丹參另有多種別名,如赤參、山參、紫丹參、紅根、紅參,血參和血參根等。丹參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中,該典將丹參列為沒有毒性的上品藥材。總結歷代本草藥典的記載,丹參的功能主要包括: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擴張血管等。丹參一直是中醫的婦科良藥,又因為其具有祛瘀、活血的功效,所以也被看好具有應用於現代醫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潛力。

丹參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始於1930年代,主要著重在使丹參根部呈紅色的脂溶性二萜類物質,其中以丹參酮IIA的藥理活性研究最多,發現它具有減緩心肌梗塞的作用。近10年來,已有超過五十幾種的丹參水溶性成分被分離純化,並鑑定出其化學結構以酚酸類化合物為主,包括丹參素、各種丹參酚酸、原兒茶醛、原兒茶酸等。其中又以丹參酚酸B鎂鹽含量最高,且藥理活性最強。動物實驗證實丹參酚酸B鎂鹽確實具有擴張血管、抗高血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生理作用。

近年來的研究,證實丹參酚酸B鎂鹽和強心配醣體藥物哇巴因(quabain)具有相同的作用機制,即抑制心肌細胞膜上的鈉鉀幫浦(又稱鈉鉀腺苷三磷酸酶),來達到強心的效果。當鈉鉀幫浦受到抑制時,會導致心肌細胞內的鈉離子濃度上升,鉀離子濃度下降。為了因應心肌細胞鈉、鉀離子濃度的變化,細胞膜上的鈉、鈣離子通道會開啟,利用胞外鈣離子來交換胞內升高的鈉離子,結果造成心肌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上升,因而引發心肌興奮收縮而增加心輸出量和加快血流。不同於有嚴重副作用的固醇類強心配醣體,丹參酚酸B鎂鹽是多酚類化合物(化學結構是咖啡酸四聚體),不僅安全無明顯副作用,而且和其他的多酚類化合物一樣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保健功能。

丹參酚酸B鎂鹽也具有保護腦神經細胞的作用。研究人員在模擬人類中風的腦缺血動物試驗中,把餵食丹參酚酸B鎂鹽的處理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腦組織切片,以活細胞染色法分析後,發現實驗組老鼠的腦組織梗塞面積明顯減少。當腦部因為缺血再灌流時,神經細胞將因能量衰竭、鈣離子濃度降低、自行凋亡、自由基攻擊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啟動等不利因素而導致死亡。由於神經細胞約有70%的ATP用來維持細胞內外的鈉鉀平衡,丹參酚酸B鎂鹽有可能因抑制神經細胞膜上的鈉鉀幫浦而大量減少ATP的消耗,並且因為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而降低細胞死亡率,所以具有保護腦神經細胞的作用。

許多亞洲地區的傳統醫學,早已把丹參用於治療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風等疾病,近年來的這些醫學研究可說是解開了傳統醫學中,丹參治療心臟病和急性缺血中風的原理,也使丹參很有機會成為心血管保健的新「明星」,以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新「救星」。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丹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B9%E5%8F%82)
2. 郭朝禎、王美琪、曾志正,活血化瘀的丹參,科學發展,460期,2011年4月。


資料來源: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24508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2012/7/2

一般民眾常以為天氣轉冷時才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症狀,但42歲銘傳大學助理教授黃賢卿及85歲郭綜合醫院總裁郭國銓皆在近日因此驟逝,令人聞「心肌梗 塞」色變;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儒逸指出,若有背痛、脖子僵硬等徵兆時,喝點熱開水、做吞嚥或用力咳嗽等有緊急自救的效果。

這些自救方法所產生的胸壓和震動,與心肺復甦術CPR的胸外心臟按摩效果類似,是個不妨一試的自救方法。陳儒逸表示,所謂心肌梗塞是指冠狀動脈粥樣 硬化、形成血栓或持續痙攣等,導致冠狀動脈或其分枝阻塞,心肌因長時間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如果有背痛、脖子僵硬等症狀早期症狀時,可經由超音波、運動 心電圖或核子醫學心臟掃描等檢查後,再以藥物控制,則大多不會嚴重到心肌梗塞的程度。

陳儒逸說,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可能合併有冒冷汗、臉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暈、噁心、嘔吐、胸部壓迫感、胸痛幅射到肩頸背、休息無法解除、全身虛弱無力、疲倦、疼痛持續超過20分鐘以上等症狀出現時,可在送醫前喝點熱開水、做吞嚥或用力咳嗽等,並開窗深呼吸新鮮空氣。

這些自救方法所產生的胸壓和震動,與心肺復甦術CPR的胸外心臟按摩效果類似,是個不妨一試的自救方法。

容易因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肌梗塞的族群,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族群;還有男性、抽菸、肥胖(BMI值大於27)、有家族病史、停經後的 女性等,年紀愈大,愈容易罹患心肌梗塞。陳醫師提醒這些族群,養成規律的運動、控制飲食習慣及輕鬆無壓力的生活,對於預防心肌梗塞是很好的方法;若不幸發 生心肌梗塞症狀,也要記得使用自救3招,爭取時間讓專業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接手治療,才不會喪失寶貴的生命,讓身邊的親人遺憾。

資料來源:msn新聞 http://news.msn.com.tw/news2719395.aspx

文章標籤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國時報【黃天如╱台北報導】

最近氣溫高低溫差大,心血管疾病也特別容易發作!醫師提醒,氣溫驟升驟降的天氣易疏於保暖,民眾一早出門衣服就要穿夠,高血壓患者應吃完藥再運動,並避免情緒起伏太大。

心臟、腦血管疾病分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三名,去年死亡人數合計達二萬五八○九人,平均每天有七十一人因心臟或腦血管疾病死亡。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表示,最近早晚溫差動輒高達十度以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千萬不要被一時的驕陽露臉給騙了,以免因保暖不夠,血管不敵驟降的低溫收縮,造成血壓升高而發病。

很多人有早起出門運動的習慣,王宗道說,若已有胸悶等不適症狀,千萬不要再逞強運動,以免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刺激或負擔。

文章標籤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