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7

【聯合報╱陳建仁】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Leroy Hood提出P4醫學(P4 Medicine)說明健康照護的未來發展趨勢。

P4是Preventive(預防)、Predictive(預測)、Personalized(個人化)與Participatory(參與)四個要素。目前全世界的健康照護型態,都是屬於提供者驅動(healthcare provider-driven)的回應式(reactive)疾病治療型態;未來的健康照護發展趨勢,將會演進成為消費者驅動(consumer-driven)的前瞻式(proactive)疾病預防型態。

P4醫學 更強調個人化

這種發展趨勢的主要原動力,來自於21世紀基因體學與蛋白體學的蓬勃發展,它們提供了可正確預測健康變化與疾病進展的生物標幟,促成個人化醫學的實現;加上網路資訊普及,以及健康自主意識興起,消費者正在取代提供者,成為健康照護及醫藥產業所提供之服務產品的決定者。

換句話說,民眾將積極參與健康照護內容與品質的選擇,不再完全聽任健康照護者單方面的決定。人們將更重視身心健康的促進,遠勝於疾病治療;全民健康保險也將更落實在疾病的預防、早期發現與適切處理,而不是末期疾病的醫藥治療、避免復發與殘障復健。隨著健康照護潮流演變,P4醫學因此而應運而生。

個人受環境病原與遺傳基因交互作用,就會產生健康狀況的變化。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病理變化和疾病嚴重度,從微恙、輕症、中症、重症到死亡,如同連續性光譜。例如,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人中,大多數人是次臨床感染或症狀輕微、少數人症狀明顯需要門診治療,更少數人嚴重到必須住院治療,只有極少數人因病致死,如同金字塔一般。

分段預防 阻斷病程惡化

換句話說,疾病只是健康光譜的一小段,重病死亡只是冰山一角!在疾病自然史的各階段,可以採用不同的預防措施來阻斷病程的進展惡化。

在尚未產生病理變化的易感受期,可避免或減少致病原的暴露,以及接種疫苗等「初段預防」,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在疾病臨床前期或臨床期,則透過早期診斷及適切治療等「次段預防」,來中止或減緩疾病的持續惡化。

等到疾病進展到殘障期或復健期,就必須透過繁複昂貴的醫藥治療,以及身心復健等「末段預防」,才能限制殘障和減少死亡。

預防醫學 降低照護成本

醫藥科技日新月異,急慢性病患的存活期不斷延長,疾病盛行率一再攀升,醫藥支出也大幅增加。當急之務就是透過初段預防來降低疾病發生率,減緩盛行率居高不下的趨勢。強調「預防重於治療、治癒重於復健」的預防醫學,是降低健康照護成本的不二法門。

美國的弗萊明翰研究(Framingham study),根據長期追蹤資料,發展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預測模式,利用年齡、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壓、糖尿病和抽菸等6項生物標幟,即可以預測未來10年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

在台灣7鄉鎮市進行的REVEAL-HBV研究,更發展出慢性B型肝炎病患發生肝癌的預測模式,利用年齡、性別、肝癌家族史、肝硬化、肝功能指標(血清ALT濃度)、B型肝炎e抗原(HBeAg)、B型肝炎病毒量(血清HBV DNA濃度)、血清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濃度等8項生物標幟,即可以預測未來3、5、10年發生肝癌的風險,精確度高達93%、86%、86%。

量化自我 管理健康數據

在未來10、20年間,每個人將擁有數十億筆生物標誌組成的個人健康資訊雲,也會有優良的計算工具來分析資訊,提出使每一個人「健康極佳化」和「罹病極小化」的方案。

消費者對於更理想的健康照護需求,是推動醫界接受P4醫學的真正動力。「量化自我健康」就是最好的引擎,也就是利用數位化工具來管理體重、活動量、睡眠、生活飲食習慣、生物標幟等「自我健康參數」,進而保持更理想的健康狀態,減少疾病或傷害的發生。結合系統醫學、龐大健康資料、以及消費者驅動的健康照護與社會網絡,可以促成P4醫學早日實現,以及健康照護的全面革新。

台灣第一位博士,也是二次戰後台大醫學院第一任院長的杜聰明教授,經常以「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以及「下醫醫已病、中醫醫將病、上醫醫未病」,強調良醫應該著重全人的健康照護及全民的身心均健;更應該努力以疾病的預防來取代治療復健。他在20世紀的真知灼見,與今日的P4醫學相互輝映。

企盼舉世聞名的台灣全民健保,能夠配合健康雲的資訊系統,建立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給付制度,加強個人化預防保健服務以減少急重症醫療,讓國人享受身、心、靈的健康、平安與喜樂!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全文網址: 陳建仁/未來健康照護 由自己做主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0362#ixzz2nuXdGVBA

Power By udn.com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2-17 中廣新聞 黃暄文

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根據資料指出,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10.9%,65歲以上罹患慢性疾病者越來越多,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教育研究組長殷秀妙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逐漸老化,在體脂肪增加、血壓升高、骨量減少的情況下,健康開始走下坡,若再因咀嚼不良導致營養不均衡,就更容易加速老化和慢性疾病上身。

銀髮族常因牙齒脫落、假牙裝置不當等口腔問題造成咀嚼不良,或是因消化能力減弱、味蕾萎縮導致食慾不振,若長期飲食不均衡,在營養失衡的情況下就容易體力不佳、產生不明酸痛、嗜睡、失眠,殷秀妙說,老年期最常缺乏的營養素為維生素D、維生素B群(葉酸、B6、B12)等,同時鈣、鐵、鎂、鋅也是相當缺乏,這些營養素通常都存在六大類食物當中。

銀髮族因為胃酸分泌減少,影響鈣、鐵、維生素的吸收,又因易飽脹而減少食物攝取量,營養師建議,如果食量減少,可以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來補充營養,此時多喝水、多攝取富含纖維質食物、飯後吃富含維生素C水果,都可以增加鈣的吸收。

此外,若因咀嚼不良、牙齒較為鬆動者,可利用果汁機攪打食物,連同渣滓一起食用,將白米飯改為糙米飯、五穀雜糧飯,都可以增加營養攝取,盡量避免油炸、油煎的食物,可以堅果類取代部份油脂的攝取,例如杏仁豆、核桃、黑白芝麻、花生、腰果、瓜子等,若牙齒不便,可以磨成粉食用,也可達到一樣效果。

更多詳細資訊請上PChome愛健康:http://icare.pchome.com.tw/index.html?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1-03 17:13:00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

近年來熱療已經成為癌症的主要治療之一,且國內外臨床經驗也顯示,其治療效果相當卓越,高溫加熱使癌細胞死亡、降低轉移復發的機率,若是將熱療法配合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時,有相加及相乘的效果。

日本大阪岸和田德州會病院癌症治療中心主任米村豐教授表示,腹膜轉移病人若開刀切除大範圍腫瘤後,立即合併腹腔溫熱化學療法,可以有效控制再發;他進一步說明,若於腹腔內用熱水循流約90-120分鐘,溫度維持42-43度,使用的化學治療依腫瘤而異,都被證明與熱療有加乘作用。

大部份這些藥物有30%會進入全身循環,70%最後會隨著溫水移除,副作用大幅減少;隨機取樣的臨床試驗也己證明在大腸癌,胃癌、盲腸癌及惡性間皮瘤,有使用腹腔內溫熱化學療法者,其存活期都延長,且卵巢癌5年存活率也由17%上升至58%,熱療在日本已成為推薦的標準治療。

對於癌幹細胞的抗熱性 或許未來有藥物可以控制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及癌症中心副主任賴基銘也表示,在各種乳癌細胞株的體外實驗中,加熱到39度達2小時,對癌細胞的殺傷力最強,進一步在分離癌幹細胞時,熱療對乳癌亞型的幹細胞可減少達50-60%。但對三陰性乳癌幹細胞,反而擴增2倍以上,顯示後者的熱抗性。

此外,賴基銘主任意外發現一項特別的藥物,可以降低熱療及化療所擴增的癌幹細胞,這在未來癌症熱療應用上將有重要的影響。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薑黃素抑制脂肪細胞

作者: 【記者蘇春瑛/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0月30日 上午12:00

文明病居多的現代人,常因為日夜顛倒、工時增加或外食族經常不正常飲食,而引發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疾病,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表示,日夜顛倒族受限於工作輪班形式,在飲食上食物選擇也較缺乏新鮮蔬果,再加上高油、高鈉就會造成三高的危險族群。

李嘉玲營養師表示,中藥處方常用本草之一薑黃,屬於薑科植物原產於印度、東南亞、四川、廣東雲南一帶,薑黃在人類的飲食中也是咖哩粉中常見的香料成分之一,而薑黃素是從薑黃提煉而出的成份,薑黃素也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廣泛的藥理作用,薑黃素為橙黃色結晶性粉末,有特殊臭味,味稍苦。

陳醫師解釋,薑黃素可抑制脂肪細胞的發展,目前肥胖與癌症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肥胖不僅會增加致癌風險,主因是肥胖者的內臟脂肪大量增加,引起發炎與免疫力下降,進而增加癌症或其它慢性病風險。醫師說明,薑黃素是很難被人體吸收進入血液,許多民眾誤以為多食用生薑就可以攝取足量的薑黃素,事實上薑黃與食用生薑功效是完全不同,薑黃素有不溶於水的特性,且在薑中的含量並不高,必須從薑黃當中利用生物科技技術再提煉出高含量的珍貴薑黃素。

營養師表示,目前美國薑黃素的萃取技術相當優異,有些品牌以全素配方亦採用素食膠囊,另添加黑胡椒萃取可增進黃素吸收,但要注意薑黃素雖然不會對人體造成副作用,但如果是孕婦、有膽結石問題或使用抗凝血劑問題的患者,則不宜食用過量,否則薑黃素中的成份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刺激膽囊收縮或抑制血小板凝集效果,食用時應多加注意!

資料來源:YAHOO!奇摩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E8%96%91%E9%BB%83%E7%B4%A0%E6%8A%91%E5%88%B6%E8%84%82%E8%82%AA%E7%B4%B0%E8%83%9E-160000245.html

薑黃小常識: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洪榮志╱台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1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洪榮志╱台南報導】

全台有近9成1歲以下兒童都服用過抗生素、解熱劑,但成功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1歲以下兒童服用抗生素、解熱劑,日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的風險,較未服用者高出甚多,呼籲醫界及家長重視濫用抗生素問題。

成大醫學院小兒學科特聘教授王志堯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團隊合作,使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針對2個出生世代進行追蹤研究後,發現兒童出生1年內服用抗生素,日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未服用抗生素兒童的1.61倍、氣喘為1.38倍、過敏性鼻炎則為1.41倍。

同時,兒童出生1年內服用解熱劑,日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未服用解熱劑兒童的2.02倍、氣喘為1.66倍、過敏性鼻炎為1.70倍。該研究已刊登在權威的《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

王志堯表示,目前相關研究發現,無論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或氣喘,遺傳、環境等諸多因素都可能是致病因子。但該團隊研究發現,出生1年內曾服用抗生素及解熱劑的兒童,日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的發生率都最高;曾服用其中1種藥物的發生率次之,不曾服用2種藥物的發生率最低。顯然兩者之間是有相關的。

他分析,從免疫學的觀點來看,1歲以下的兒童,需要一些細菌的刺激,才能幫助免疫系統成長、強壯。如果此時服用抗生素將這些菌種都殺死,將不利日後的免疫系統發展。

他認為,除非是細菌感染,否則1歲以下兒童輕微發燒、感冒,通常3~5天都會自動退燒、痊癒。家長只要與小兒科醫師配合,不要求速效,並以支持性療法陪同孩子度過病程,孩子即可恢復健康。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8%A6%AA%E6%84%9B%E5%AF%B6%E8%B2%9D-%E5%AC%B0%E5%85%92%E6%9C%8D%E7%94%A8%E6%8A%97%E7%94%9F%E7%B4%A0-%E6%97%A5%E5%BE%8C%E9%81%8E%E6%95%8F%E6%A9%9F%E7%8E%87%E9%AB%98-213000323.html

醫學的樂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